商品销售技巧(1)
商品销售技巧(1) ----巧传真实
在美国零售业中,有一家很有知名度的商店,它就是彭奈创设的“***商店”。
彭奈幼年时的家境很不好,中学毕业后,因无力继续升学而开始做小生意。1903年,他开设了一家零售商店。
彭奈虽然读书不多,但他在经营方式上却有不少创新措施:他常说,一个一次订十万元货品的顾客和一个买一元沙拉酱的顾客,虽然在金额上不成比例,但他们在心里对店主的期望,却并无二致,那就是“货真价实”。
彭奈对“货真价实”的解释并不是“物美价廉”,而是什么价钱买什么货。他有个与众不同的做法,就是把顾客当成是自己人,事先说明次等货品的缺点:关于这一点,彭奈对他的店员要求得非常严格,并对他们施以短期培训。比如:一条毛巾有五毛、六毛、八毛三种货品,店员一定要对顾客事先说明,这种货有三种。并都拿个样子给顾客看,让顾客有充分的挑选机会。有时候,店员甚至于还告诉顾客,其他店里有而他们没有的货品,他们会说:“这是一个新的牌子,我们还没有深入了解它的品质,所以还没有供应。”
当彭奈要实行这一接待技巧时,有很多人表示反对,他们认为这样做无异是给别人的新产品作宣传。但彭奈却认为如果事先不告诉顾客,他们回去后,万一听到别人说,新出的一种东西如何如何好,他一定会有一种后悔的感觉。但如果事先说明了,情形就大不相同了,他一定会暗笑那位告诉他的人,买了一件不知好坏如何的东西。
顾客的等级不一样,所要求的货色也完全不同。一个月薪一万元的人和一个月薪只有几百元的人,假如到你的店里都是买毛巾,店员一定要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接待他们,才能把这两个顾客同时拉住。
他的第一家零售店开设不久,有一天,一个中年男人到店里买搅蛋器。
“先生,”店员很有礼貌地说,“您想要好一点的,还是要次一点的?”
“当然要好的,”顾客有点不高兴地说,“不好的东西谁要?”
店员就把最好的一种“多佛牌”搅蛋器拿了出来。
“这是最好的吗?”顾客问。
“是的,”店员说,“而且还是牌子最老的一种。”
“多少钱?”
“一百一十元。”
“什么?”顾客的眼一瞪,“为什么这么贵?我听说,最好的才六十几块钱。”
“六十几块钱的我们也有,”店员说,“但那不是最好的。”
“可是,也不至于差这么多钱呀!”
“差得并不多,还有十几元的一个的哩。”
那位顾客一听,面现不悦之色,掉头想离去,彭奈急忙赶了过去。
“先生,”他说,“您想买搅蛋器是不是?我来一个好产品给您。”
“什么样的?”“多少钱?”
“五十四元。”
“照你店员刚才的说法,这不是最好的,我不要。”
“我这位店员刚才没有说清楚,”彭奈说,“搅蛋器有好几种牌子,每种牌子都有最好的货色,我刚拿出的这一种,是同牌子中最好的。”
“可是,为什么比多佛牌差那么多钱?”
“这是制造成本的关系,”彭奈用一种亲切的语气说,“您知道,每种品牌的机器构造不一样,所用的材料也不同,所以在价格上会有出入,至于多佛牌的价钱高,有两个原因, 一是它的牌子老,信誉好;二是它的容量大,适合做糕饼生意用。”
“噢,原来是这样的。”顾客的神色缓和了很多。
“其实,”彭奈接着说,“有很多人喜欢用新牌子的。就拿我来说吧,我就是用的这种牌子,性能并不怎么差。而且它有个最大的优点,体积小,用起来方便,一般家庭用最为适合。府上有多少人?”
“五个人。”顾客的反抗意识完全消除了。
“那再适合不过了,”彭奈说,他的表情就像跟老朋友谈天一样,“我看您就拿这样的一把回去用吧,保证不会使您失望。”
彭奈送走顾客,回来对他的店员说:“你知道不知道今天的错误在什么地方?”
那位店员愣愣地站在那里,显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。
“你错在太强调‘最好’这一概念上了。”彭奈笑着说。
“可是,”店员说,“您经常告诫我们,要对顾客诚实,我的话并没有错呀!”
“你是没有错,只是缺乏技巧。我的生意做成了,难道我对顾客有不诚实的地方吗?”
店员默不作声,显然心中不怎么服气。
“我说它是同一牌子中最好的,对不对?”店员点点头。
“我说它体积小,适合一般家庭用,对不对?”店员又点点头。
“既然我没有欺骗客人,又能把东西卖出去,你认为关键在什么地方?”
“说话的技巧。”
彭奈摇摇头,说:“你只说对一半,主要的是我摸清了他的心理。他一进门就要最好的,对不?这表示他优越感很强,可是一听价钱太贵,他不肯承认他舍不得买,自然就会把不是推到我们做生意的头上,这是一般顾客的通病。
在美国零售业中,有一家很有知名度的商店,它就是彭奈创设的“***商店”。
彭奈幼年时的家境很不好,中学毕业后,因无力继续升学而开始做小生意。1903年,他开设了一家零售商店。
彭奈虽然读书不多,但他在经营方式上却有不少创新措施:他常说,一个一次订十万元货品的顾客和一个买一元沙拉酱的顾客,虽然在金额上不成比例,但他们在心里对店主的期望,却并无二致,那就是“货真价实”。
彭奈对“货真价实”的解释并不是“物美价廉”,而是什么价钱买什么货。他有个与众不同的做法,就是把顾客当成是自己人,事先说明次等货品的缺点:关于这一点,彭奈对他的店员要求得非常严格,并对他们施以短期培训。比如:一条毛巾有五毛、六毛、八毛三种货品,店员一定要对顾客事先说明,这种货有三种。并都拿个样子给顾客看,让顾客有充分的挑选机会。有时候,店员甚至于还告诉顾客,其他店里有而他们没有的货品,他们会说:“这是一个新的牌子,我们还没有深入了解它的品质,所以还没有供应。”
当彭奈要实行这一接待技巧时,有很多人表示反对,他们认为这样做无异是给别人的新产品作宣传。但彭奈却认为如果事先不告诉顾客,他们回去后,万一听到别人说,新出的一种东西如何如何好,他一定会有一种后悔的感觉。但如果事先说明了,情形就大不相同了,他一定会暗笑那位告诉他的人,买了一件不知好坏如何的东西。
顾客的等级不一样,所要求的货色也完全不同。一个月薪一万元的人和一个月薪只有几百元的人,假如到你的店里都是买毛巾,店员一定要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接待他们,才能把这两个顾客同时拉住。
他的第一家零售店开设不久,有一天,一个中年男人到店里买搅蛋器。
“先生,”店员很有礼貌地说,“您想要好一点的,还是要次一点的?”
“当然要好的,”顾客有点不高兴地说,“不好的东西谁要?”
店员就把最好的一种“多佛牌”搅蛋器拿了出来。
“这是最好的吗?”顾客问。
“是的,”店员说,“而且还是牌子最老的一种。”
“多少钱?”
“一百一十元。”
“什么?”顾客的眼一瞪,“为什么这么贵?我听说,最好的才六十几块钱。”
“六十几块钱的我们也有,”店员说,“但那不是最好的。”
“可是,也不至于差这么多钱呀!”
“差得并不多,还有十几元的一个的哩。”
那位顾客一听,面现不悦之色,掉头想离去,彭奈急忙赶了过去。
“先生,”他说,“您想买搅蛋器是不是?我来一个好产品给您。”
“什么样的?”“多少钱?”
“五十四元。”
“照你店员刚才的说法,这不是最好的,我不要。”
“我这位店员刚才没有说清楚,”彭奈说,“搅蛋器有好几种牌子,每种牌子都有最好的货色,我刚拿出的这一种,是同牌子中最好的。”
“可是,为什么比多佛牌差那么多钱?”
“这是制造成本的关系,”彭奈用一种亲切的语气说,“您知道,每种品牌的机器构造不一样,所用的材料也不同,所以在价格上会有出入,至于多佛牌的价钱高,有两个原因, 一是它的牌子老,信誉好;二是它的容量大,适合做糕饼生意用。”
“噢,原来是这样的。”顾客的神色缓和了很多。
“其实,”彭奈接着说,“有很多人喜欢用新牌子的。就拿我来说吧,我就是用的这种牌子,性能并不怎么差。而且它有个最大的优点,体积小,用起来方便,一般家庭用最为适合。府上有多少人?”
“五个人。”顾客的反抗意识完全消除了。
“那再适合不过了,”彭奈说,他的表情就像跟老朋友谈天一样,“我看您就拿这样的一把回去用吧,保证不会使您失望。”
彭奈送走顾客,回来对他的店员说:“你知道不知道今天的错误在什么地方?”
那位店员愣愣地站在那里,显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。
“你错在太强调‘最好’这一概念上了。”彭奈笑着说。
“可是,”店员说,“您经常告诫我们,要对顾客诚实,我的话并没有错呀!”
“你是没有错,只是缺乏技巧。我的生意做成了,难道我对顾客有不诚实的地方吗?”
店员默不作声,显然心中不怎么服气。
“我说它是同一牌子中最好的,对不对?”店员点点头。
“我说它体积小,适合一般家庭用,对不对?”店员又点点头。
“既然我没有欺骗客人,又能把东西卖出去,你认为关键在什么地方?”
“说话的技巧。”
彭奈摇摇头,说:“你只说对一半,主要的是我摸清了他的心理。他一进门就要最好的,对不?这表示他优越感很强,可是一听价钱太贵,他不肯承认他舍不得买,自然就会把不是推到我们做生意的头上,这是一般顾客的通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