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销售队伍愿意卖难卖的产品
如何解决公司销售人员不愿卖难卖的产品的问题?
问题:我公司是销售型公司,最近打算重点推广新代理的产品,由于推广难度极大,多数业务人员不愿意花太多精力推广,而且不肯把客户资源交给其他业务人员用以推广新产品。请问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状况。(提问者:tracydu)
解答:销售人员的本性就是“什么好卖,就卖什么”,这是无可非议的。因为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地域来划分销售队伍,这样销售人员就产生“地盘意识”,即这个地区,这个行业归我管,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这样的问题是管理跟不上业务的发展导致的,是一个企业能否战胜自己的关键环节。
我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:第一个方案是按照产品线来重新设计销售队伍,即由不同的销售队伍负责不同的产品(最后可能会发展成事业部制)。这样同一个地区就会出现两组人马,形成“友好竞争”,而且不同的产品销售佣金比例不同,做的老产品线佣金较低,不做的新产品销售佣金高。这样才公平。那些愿意开拓新市场的,回报就高,愿意守着老市场的,回报就低,这样由不同的团队负责不同的产品,基本上可以避免你说的问题出现。
第二个方案是设立独立的市场(或业务发展)部门,由市场部负责前期市场开发和市场推广,等市场需求起来了,再转给现有的销售部门。不过在一个地区的销售部门之内还是要分工明确,有人专做老产品,有人专做新产品的任务有专人负责。
第三个方案是给大多粗线条销售人员下达新产品(新市场)开发指标,即每年完成的业绩里必须有20%或30%的业务来自事先定义好的新产品(新市场)的任务指标也拿不到特定的奖金,通过奖惩规则的变化来引导销售人员,使他们配合公司的发展战略。
虽然价格低,但是市场没有明显的反应,怎么办?
问题:我公司作为国内建材行业的一员,在地板砖及外墙干挂用村方面,一直是业内的领头羊。为进一步占领市场,我们将产品线整体调低了12%的丛林和,但近期销售并没有明显提升(经销售 商及主要客户已经知道降低信息)。请问相对于国内市场,我们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?(提问者:天枫对月)
解答:价格问题是市场营销各项工作中“艺术成分”最高的,即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计算出降价/涨价的回报和利弊,所以凭的是经验和行业知识。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:
& nbsp1、价格弹性问题。即一个产品降价/涨价多少,市场需求开始发生重大变化?每个行业的价格弹性不一样,有些产品,降价30%都不起作用,有些产品降价5%就产生巨大影响。所以,市场营销人员就是通过长期的观察、不断的尝试和历史数据的分析,总结出本行业的价格弹性系数,供决策时参考。
& nbsp2、降价/涨价会影响产品的定位。一个产品的价格是其市场定位的具体体现,价格变动过大/过快会直接影响其市场定位,给电影票客户群带来困惑,因为消费者选择产品时总要考虑产品的定位(尽管很多消费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),即买了该产品能体现出什么来,这种定位与消费者的社会地位、生活方式吻合了,就形成了忠诚的客户群。
 3、降价/涨价的目的是什么?一定要搞清楚。对于你们这样一个在市场上处于领头羊位置的企业来说,想通过降价达到什么目的?是想把一些弱小的竞争者赶出去,使自己的市场份额达到垄断线以上?还是想扩大整个市场的需求量,从而发挥自己的规模经济效益?是想通过降价做短期促销,还是想把目标客户群下移(即向低端客户群转化)
 4、调价对经销商的影响有多大?很多经销商都担心厂家的价格不稳定,因为价格的变动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,比如造成原有产品库存积压,需要厂家价格保护,比如降价后销量上去了,但总利润却可能下来了,或者涨价太多,客户流失严重;
& nbsp5、价格调整后的利弊分析,比如降价10%,期望的回报是什么?市场份额提升多少才是正效益(赚钱),通常情况下,降价直接影响到净利润,所以如果销量提高不够多的话,通常都是负效益(赔钱),因此决策者事先必须设定明确的考核目标,并计算出可能的几种结果,这样就不会对市场反应“惊讶”了。
总之,企业千万不要盲目降价,要把上述几个问题都想清楚了,再明明白白地调价。现在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价格来竞争(降价),其实降价应当是最后的选择,我认为宁肯提高产品价值,也不要降低产品价格,只要其他营销手段还能起作用,就不要在价格上下功夫,因为价格战没有赢家。
如何解决总部反应迟钝的问题?
问题:我在国内一家很知名的公司担任省级市场的销售经理职务,也许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大,很多需要总部决策的问题反映上去,不是这个顾虑就是那个顾虑,有时最后即使总部决策认为可行了,也过了很长时间,机会早就错过了!难道企业大了就真的难“调头”吗?(提问者:Siervil)
解答: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,这个问题必然会出现,因为大公司要“兼顾效率与稳定”,所以很多情况下会以牺牲效率来换取稳定(即不犯错误)。一般情况下公司大到一定程度,就会有分支机构,而分支机构的利益与总公司的利益可能有冲突,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,没有人敢放权(因为要承担响应的责任)。可是如果不放权,总部对各地的情况又不甚了解(鞭长莫及),所以严格地讲做不了决策,也不应该由他们来做决策,所以下面报上来的请求只能是拖,出现你上面所说的那些情况,久而久之,双方形成了对立的局面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& nbsp1、公司决策层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管理问题,是绕不过去的,需要从源头上想办法,因此必须先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,比如授权方法,授权标准,预算制度,审计制度等,这样总部才能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,使得决策速度加快,决策准确性提高;
& nbsp2、明确公司的决策机制,即什么样的决策可以在省级公司做,什么样的决策必须总部做,什么样的决策双方共同做,这些必须事先说清楚,比如建议开发市场上需要的新产品,比如建议针对竞争对手的一些促销活动,比如建议公司改变产品的价格等等,这样各方才能按游戏规则出牌,既不越权,也不缺位。
& nbsp3、明确公司的决策流程,即什么样的建议由谁提出申请,要填写什么表格,提供什么素材,谁来审查,谁来表决,在多长时间内必须回复等等,要有明确的流程,这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(管理质量)高低的具体体现,不知道贵公司总部是否有专人负责质量管理,来理顺企业内部的各种流程;
& nbsp4、明确企业的决策依据,即决策时用什么参数做判断,衡量一个建议/方案好坏的标准是什么?换句话说,要决策的话,必须提供什么素材,什么资料,什么数据,提议者承担什么责任,批准者承担什么责任,如果提议被批准,而事后证明该提议是错的,谁来承担责任,各承担多少责任,都要事先说清楚,如果提议者不承担任何决策责任,审批者必定小心翼翼,不敢决策,不愿决策。
其实,这个问题并不只是你们一家公司存在,你只要看看跨国公司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,国内管理比较规范的大企业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,就能有一些启发。我以前曾经讲过,当我们遇到难题时,不要马上“扎下去”找对策,先静下来想一想,哪些地方?哪些公司没有类似的问题?他们那里为什么没有这个问题?他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?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模式,只要你们学会借力,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。
问题:我公司是销售型公司,最近打算重点推广新代理的产品,由于推广难度极大,多数业务人员不愿意花太多精力推广,而且不肯把客户资源交给其他业务人员用以推广新产品。请问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状况。(提问者:tracydu)
解答:销售人员的本性就是“什么好卖,就卖什么”,这是无可非议的。因为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地域来划分销售队伍,这样销售人员就产生“地盘意识”,即这个地区,这个行业归我管,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这样的问题是管理跟不上业务的发展导致的,是一个企业能否战胜自己的关键环节。
我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:第一个方案是按照产品线来重新设计销售队伍,即由不同的销售队伍负责不同的产品(最后可能会发展成事业部制)。这样同一个地区就会出现两组人马,形成“友好竞争”,而且不同的产品销售佣金比例不同,做的老产品线佣金较低,不做的新产品销售佣金高。这样才公平。那些愿意开拓新市场的,回报就高,愿意守着老市场的,回报就低,这样由不同的团队负责不同的产品,基本上可以避免你说的问题出现。
第二个方案是设立独立的市场(或业务发展)部门,由市场部负责前期市场开发和市场推广,等市场需求起来了,再转给现有的销售部门。不过在一个地区的销售部门之内还是要分工明确,有人专做老产品,有人专做新产品的任务有专人负责。
第三个方案是给大多粗线条销售人员下达新产品(新市场)开发指标,即每年完成的业绩里必须有20%或30%的业务来自事先定义好的新产品(新市场)的任务指标也拿不到特定的奖金,通过奖惩规则的变化来引导销售人员,使他们配合公司的发展战略。
虽然价格低,但是市场没有明显的反应,怎么办?
问题:我公司作为国内建材行业的一员,在地板砖及外墙干挂用村方面,一直是业内的领头羊。为进一步占领市场,我们将产品线整体调低了12%的丛林和,但近期销售并没有明显提升(经销售 商及主要客户已经知道降低信息)。请问相对于国内市场,我们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?(提问者:天枫对月)
解答:价格问题是市场营销各项工作中“艺术成分”最高的,即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计算出降价/涨价的回报和利弊,所以凭的是经验和行业知识。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:
& nbsp1、价格弹性问题。即一个产品降价/涨价多少,市场需求开始发生重大变化?每个行业的价格弹性不一样,有些产品,降价30%都不起作用,有些产品降价5%就产生巨大影响。所以,市场营销人员就是通过长期的观察、不断的尝试和历史数据的分析,总结出本行业的价格弹性系数,供决策时参考。
& nbsp2、降价/涨价会影响产品的定位。一个产品的价格是其市场定位的具体体现,价格变动过大/过快会直接影响其市场定位,给电影票客户群带来困惑,因为消费者选择产品时总要考虑产品的定位(尽管很多消费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),即买了该产品能体现出什么来,这种定位与消费者的社会地位、生活方式吻合了,就形成了忠诚的客户群。
 3、降价/涨价的目的是什么?一定要搞清楚。对于你们这样一个在市场上处于领头羊位置的企业来说,想通过降价达到什么目的?是想把一些弱小的竞争者赶出去,使自己的市场份额达到垄断线以上?还是想扩大整个市场的需求量,从而发挥自己的规模经济效益?是想通过降价做短期促销,还是想把目标客户群下移(即向低端客户群转化)
 4、调价对经销商的影响有多大?很多经销商都担心厂家的价格不稳定,因为价格的变动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,比如造成原有产品库存积压,需要厂家价格保护,比如降价后销量上去了,但总利润却可能下来了,或者涨价太多,客户流失严重;
& nbsp5、价格调整后的利弊分析,比如降价10%,期望的回报是什么?市场份额提升多少才是正效益(赚钱),通常情况下,降价直接影响到净利润,所以如果销量提高不够多的话,通常都是负效益(赔钱),因此决策者事先必须设定明确的考核目标,并计算出可能的几种结果,这样就不会对市场反应“惊讶”了。
总之,企业千万不要盲目降价,要把上述几个问题都想清楚了,再明明白白地调价。现在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价格来竞争(降价),其实降价应当是最后的选择,我认为宁肯提高产品价值,也不要降低产品价格,只要其他营销手段还能起作用,就不要在价格上下功夫,因为价格战没有赢家。
如何解决总部反应迟钝的问题?
问题:我在国内一家很知名的公司担任省级市场的销售经理职务,也许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大,很多需要总部决策的问题反映上去,不是这个顾虑就是那个顾虑,有时最后即使总部决策认为可行了,也过了很长时间,机会早就错过了!难道企业大了就真的难“调头”吗?(提问者:Siervil)
解答: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,这个问题必然会出现,因为大公司要“兼顾效率与稳定”,所以很多情况下会以牺牲效率来换取稳定(即不犯错误)。一般情况下公司大到一定程度,就会有分支机构,而分支机构的利益与总公司的利益可能有冲突,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,没有人敢放权(因为要承担响应的责任)。可是如果不放权,总部对各地的情况又不甚了解(鞭长莫及),所以严格地讲做不了决策,也不应该由他们来做决策,所以下面报上来的请求只能是拖,出现你上面所说的那些情况,久而久之,双方形成了对立的局面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& nbsp1、公司决策层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管理问题,是绕不过去的,需要从源头上想办法,因此必须先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,比如授权方法,授权标准,预算制度,审计制度等,这样总部才能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,使得决策速度加快,决策准确性提高;
& nbsp2、明确公司的决策机制,即什么样的决策可以在省级公司做,什么样的决策必须总部做,什么样的决策双方共同做,这些必须事先说清楚,比如建议开发市场上需要的新产品,比如建议针对竞争对手的一些促销活动,比如建议公司改变产品的价格等等,这样各方才能按游戏规则出牌,既不越权,也不缺位。
& nbsp3、明确公司的决策流程,即什么样的建议由谁提出申请,要填写什么表格,提供什么素材,谁来审查,谁来表决,在多长时间内必须回复等等,要有明确的流程,这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(管理质量)高低的具体体现,不知道贵公司总部是否有专人负责质量管理,来理顺企业内部的各种流程;
& nbsp4、明确企业的决策依据,即决策时用什么参数做判断,衡量一个建议/方案好坏的标准是什么?换句话说,要决策的话,必须提供什么素材,什么资料,什么数据,提议者承担什么责任,批准者承担什么责任,如果提议被批准,而事后证明该提议是错的,谁来承担责任,各承担多少责任,都要事先说清楚,如果提议者不承担任何决策责任,审批者必定小心翼翼,不敢决策,不愿决策。
其实,这个问题并不只是你们一家公司存在,你只要看看跨国公司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,国内管理比较规范的大企业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,就能有一些启发。我以前曾经讲过,当我们遇到难题时,不要马上“扎下去”找对策,先静下来想一想,哪些地方?哪些公司没有类似的问题?他们那里为什么没有这个问题?他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?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模式,只要你们学会借力,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