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铺面“邪气”,还是管理问题?一
我注意我家附近的一处大约500平方米的铺面很久了,因为它的经营主人总是在频繁地更换。粗略地算下来,平均每6个月就要更换一次店家,最短的一家只开业了三个月就溜之大吉,时间快得让人有点不适应,最长的也不过是刚刚过了一年。而这些不断地前仆后继的店家还全都是做餐饮的,包括湖北菜、四川菜、火锅、湖南菜等许多种口味的餐饮都曾经在这里做过,但最后又都毫不例外地遵循一个似乎固定的规律:盛大开业、匆匆关门。
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铺面的经营如此困难呢?
从两年半之前我就开始刻意地观察和研究这个铺面,我想知道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。难道,真地是有些人说的这个地段的地理位置不好?或者更甚之,有人说这个地段的风水不好、有“邪气”?
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跟踪研究,我分析出了这些单店走马灯似地开张与关门的其中一些关键性原因,现在就特把这些结果与读者共享,希望能给所有经营单店的生意的朋友一些启发。
就从最近的这家生意正处于下坡路的店说起,因为它的成长、高潮和衰落的发展曲线很具代表性。
在四个月前,这家专做湖南菜的店开始试营业,在试营业的第一天,我就带上朋友去尝试,我要亲自感觉一下这家店与以往的店的不同之处。实事求是地讲,那天的试吃让我们非常满意:菜品非常不错,真可以说是色香味形俱佳,量也很足,而且价钱便宜;服务员全都露出非常灿烂和不做作的笑容;店内装修第一次有了文化之气,比如墙壁上绘有明清时期的一些湖南民俗民风图片,有的墙壁上还有一些精致的木雕或工艺品造型,柱子上题写了不少对联(但有点遗憾的是,有的对联对仗不是很工整,让我这个一直喜好诗词的人有些郁闷,真想给他们改改了);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这家店在门口处放置了一张长沙发,以用于等待的顾客稍息,这是我观察的两年半所更换的5家店中唯一一家这么做的;服务员的服装、桌子台布、椅子套、隔断栏木、店内主题色调等都是深红色,很有湖南的火辣、热烈之意,和其单店做湖南菜的定位很协调。总而言之,这家店在试营业的三天时间内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不错,虽然在上菜速度、服务员应答及时性等方面有些问题,但在菜品、服务、环境、文化、定位、卫生、价值等几个方面做得都还不错。
随后,我就开始刻意观察和研究这家店,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是如果它成功了,那我就要仔细分析其成功之处,或许能发现些新的有价值的经营管理诀窍或经验,因为以前的店都是快生快灭型;第二个原因是,如果它失败了,因为我每天都在研究它,所以我这次一定要从头到尾地跟踪研究,看看它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,然后再结合以前的失败的众多店的经历,那么我就可以给大家一个失败的案例分析。
成之经验,败之教训,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知识。
三天之后,这家店隆重开业了,之所以说是隆重,因为仅仅凭我看到的开业促销措施就有:小区里的发放传单(其实早在一周前就开始了)、锣鼓队助威、店门前堆满了庆贺开业大吉的各色花篮、吃100元返100元的券等等。开业当天,人员爆满,虽然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是店家请的朋友来免费吃、撑人气的,但确实有不少顾客是自己上门的,因为这家店开始放号给排队等候就餐的顾客,整个店里香气四溢、欢声笑语、高朋满座、喜气洋洋,一派生意红火的喜人景象。
这样的红火场面大概持续了七天左右。
之后,虽然鲜有顾客排队等待座位的情况出现,但其上座率在中午时能达到90%,晚上平均翻台两次,如果按人均消费50元的话,其餐位大概是个100个,所以其一天的流水就大概是14500元,这样的数字对于一个约500平米的店应该还算不错的了。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,我想其生意是应该没问题的。说实话,我既为自己高兴,一则是我能经常地美食一顿,二则我终于在这个“邪气”的地方找到成功者了,它的成功经验肯定能给我些启发;同时,我也为店主高兴,这么火的生意,他肯定在某个地方偷着乐呢。
但事实总是和人们的期望不完全一致。就在我仔细地琢磨分析其成功之处时,我却发现,在生意红火了约2个月之后,它的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,而且其下降的曲线与规律几乎和以前的失败的店完全雷同!尤其是我前几天在店内的一次就餐的经历,让我几乎有了一个肯定的判断:这个铺面可能又要换人了!
综合了这两年半多的观察和分析,尤其是最近的这家店的实际情况,我下面就仅把他们的失败之处中的一些列出来,以给读者们警示,你在经营店面时,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些情况:
一、不能持之以恒
每家店在刚开业的一段时间内,菜品、服务等都非常好,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,菜品和服务等就都开始出现了问题,比如菜不是太咸,就是太淡;服务员找各种理由拒绝开发票,这种明显的逃税行为给客人的印象很不好;每次来吃的菜、饭的量不同,质也不同,比如同样是小炒黑山羊,但在后期的肉的质量、数量、味道、新鲜度等明显变差;服务员的笑容开始越来越少;等等。
可以说,如果每家店都能坚持其在开业初期的那种热情、激情、劲头、精神的话,我想即便是最不好的结果,比如其生意下滑,那么其生意也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。可惜的是,每家店都是虎头而蛇尾,所以最终也都只能落得个关门闭业的下场。
二、营销不能持续
典型的表现是,在店刚开业的时候,店家做的宣传和推广很有力度和广度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营销开始中断,当某天突然发现生意不好时,又开始了几天的猛烈宣传,然后再归于沉寂……如此反复,营销总是时断时续,不能保持强劲的接力。
其实,做营销应该始终持续地进行,不能三天打鱼、两天晒网,否则的话,前次营销刚刚做出来的效应会迅速衰减,所以这样的时断时续的宣传会浪费更多资金、每次都得从零开始、宣传效应得不到持续的积累和形成品牌效应。
类似救火式的营销是对营销的一种误解。所以,店家要记住的是:营销不是突击战,而是持久战。
三、生意不好就一定是营销的问题
我注意到,每家店生意不好的时候,总是立即就扩大宣传、搞促销。
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,我经常在给企业家们上课的时候举这样的例子:譬如一个人生病发烧了,我们需要怎么做呢?
如果按照这些店的思维,那肯定是立刻买了冰块或去烧药给病人吃。但企业家要明白的是,这样做其实会有至少两种结果:第一,病人的烧退了;第二,继续发烧,直至死亡。
对第二种结果而言,可以立即直接地说明冰块或去烧药是没用的,这一点少有争议。对第一种结果而言,却要仔细地分析了。首先,即便是烧退了,这也并不能完全归于冰块或吃去烧药的功劳,为什么呢?因为这可能是某种巧合,比如冰块或去烧药恰好解决了某种病因。另外,这样的去烧还可能仅仅是暂时的,因为发烧的表面症状得到了控制,从而形成了一种烧退了的假象,但实际上,引起发烧的病菌或病毒之类的真正病因还没去掉,因此这个病人还会在日后发烧,而且还可能因为病因的积累而使病情恶化!
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铺面的经营如此困难呢?
从两年半之前我就开始刻意地观察和研究这个铺面,我想知道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。难道,真地是有些人说的这个地段的地理位置不好?或者更甚之,有人说这个地段的风水不好、有“邪气”?
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跟踪研究,我分析出了这些单店走马灯似地开张与关门的其中一些关键性原因,现在就特把这些结果与读者共享,希望能给所有经营单店的生意的朋友一些启发。
就从最近的这家生意正处于下坡路的店说起,因为它的成长、高潮和衰落的发展曲线很具代表性。
在四个月前,这家专做湖南菜的店开始试营业,在试营业的第一天,我就带上朋友去尝试,我要亲自感觉一下这家店与以往的店的不同之处。实事求是地讲,那天的试吃让我们非常满意:菜品非常不错,真可以说是色香味形俱佳,量也很足,而且价钱便宜;服务员全都露出非常灿烂和不做作的笑容;店内装修第一次有了文化之气,比如墙壁上绘有明清时期的一些湖南民俗民风图片,有的墙壁上还有一些精致的木雕或工艺品造型,柱子上题写了不少对联(但有点遗憾的是,有的对联对仗不是很工整,让我这个一直喜好诗词的人有些郁闷,真想给他们改改了);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这家店在门口处放置了一张长沙发,以用于等待的顾客稍息,这是我观察的两年半所更换的5家店中唯一一家这么做的;服务员的服装、桌子台布、椅子套、隔断栏木、店内主题色调等都是深红色,很有湖南的火辣、热烈之意,和其单店做湖南菜的定位很协调。总而言之,这家店在试营业的三天时间内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不错,虽然在上菜速度、服务员应答及时性等方面有些问题,但在菜品、服务、环境、文化、定位、卫生、价值等几个方面做得都还不错。
随后,我就开始刻意观察和研究这家店,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是如果它成功了,那我就要仔细分析其成功之处,或许能发现些新的有价值的经营管理诀窍或经验,因为以前的店都是快生快灭型;第二个原因是,如果它失败了,因为我每天都在研究它,所以我这次一定要从头到尾地跟踪研究,看看它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,然后再结合以前的失败的众多店的经历,那么我就可以给大家一个失败的案例分析。
成之经验,败之教训,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知识。
三天之后,这家店隆重开业了,之所以说是隆重,因为仅仅凭我看到的开业促销措施就有:小区里的发放传单(其实早在一周前就开始了)、锣鼓队助威、店门前堆满了庆贺开业大吉的各色花篮、吃100元返100元的券等等。开业当天,人员爆满,虽然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是店家请的朋友来免费吃、撑人气的,但确实有不少顾客是自己上门的,因为这家店开始放号给排队等候就餐的顾客,整个店里香气四溢、欢声笑语、高朋满座、喜气洋洋,一派生意红火的喜人景象。
这样的红火场面大概持续了七天左右。
之后,虽然鲜有顾客排队等待座位的情况出现,但其上座率在中午时能达到90%,晚上平均翻台两次,如果按人均消费50元的话,其餐位大概是个100个,所以其一天的流水就大概是14500元,这样的数字对于一个约500平米的店应该还算不错的了。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,我想其生意是应该没问题的。说实话,我既为自己高兴,一则是我能经常地美食一顿,二则我终于在这个“邪气”的地方找到成功者了,它的成功经验肯定能给我些启发;同时,我也为店主高兴,这么火的生意,他肯定在某个地方偷着乐呢。
但事实总是和人们的期望不完全一致。就在我仔细地琢磨分析其成功之处时,我却发现,在生意红火了约2个月之后,它的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,而且其下降的曲线与规律几乎和以前的失败的店完全雷同!尤其是我前几天在店内的一次就餐的经历,让我几乎有了一个肯定的判断:这个铺面可能又要换人了!
综合了这两年半多的观察和分析,尤其是最近的这家店的实际情况,我下面就仅把他们的失败之处中的一些列出来,以给读者们警示,你在经营店面时,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些情况:
一、不能持之以恒
每家店在刚开业的一段时间内,菜品、服务等都非常好,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,菜品和服务等就都开始出现了问题,比如菜不是太咸,就是太淡;服务员找各种理由拒绝开发票,这种明显的逃税行为给客人的印象很不好;每次来吃的菜、饭的量不同,质也不同,比如同样是小炒黑山羊,但在后期的肉的质量、数量、味道、新鲜度等明显变差;服务员的笑容开始越来越少;等等。
可以说,如果每家店都能坚持其在开业初期的那种热情、激情、劲头、精神的话,我想即便是最不好的结果,比如其生意下滑,那么其生意也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。可惜的是,每家店都是虎头而蛇尾,所以最终也都只能落得个关门闭业的下场。
二、营销不能持续
典型的表现是,在店刚开业的时候,店家做的宣传和推广很有力度和广度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营销开始中断,当某天突然发现生意不好时,又开始了几天的猛烈宣传,然后再归于沉寂……如此反复,营销总是时断时续,不能保持强劲的接力。
其实,做营销应该始终持续地进行,不能三天打鱼、两天晒网,否则的话,前次营销刚刚做出来的效应会迅速衰减,所以这样的时断时续的宣传会浪费更多资金、每次都得从零开始、宣传效应得不到持续的积累和形成品牌效应。
类似救火式的营销是对营销的一种误解。所以,店家要记住的是:营销不是突击战,而是持久战。
三、生意不好就一定是营销的问题
我注意到,每家店生意不好的时候,总是立即就扩大宣传、搞促销。
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,我经常在给企业家们上课的时候举这样的例子:譬如一个人生病发烧了,我们需要怎么做呢?
如果按照这些店的思维,那肯定是立刻买了冰块或去烧药给病人吃。但企业家要明白的是,这样做其实会有至少两种结果:第一,病人的烧退了;第二,继续发烧,直至死亡。
对第二种结果而言,可以立即直接地说明冰块或去烧药是没用的,这一点少有争议。对第一种结果而言,却要仔细地分析了。首先,即便是烧退了,这也并不能完全归于冰块或吃去烧药的功劳,为什么呢?因为这可能是某种巧合,比如冰块或去烧药恰好解决了某种病因。另外,这样的去烧还可能仅仅是暂时的,因为发烧的表面症状得到了控制,从而形成了一种烧退了的假象,但实际上,引起发烧的病菌或病毒之类的真正病因还没去掉,因此这个病人还会在日后发烧,而且还可能因为病因的积累而使病情恶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