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交往圈子到底能有多大?――很少有人知道的“150法则”
老张从小就喜欢社会交际,可60多岁才发现自己常联系的人不超过四五十个,真正算得上朋友的也就十几个。
马克担任过多家跨国公司的高管。十几年商海浮沉,发现自己负责部门120人时左右时最轻松,业绩也最好;一超过200人就开始管理混乱,自己就每天不得不面对焦头烂额、无序低效的局面。
最多有效交往和接触150人。不管你的社交能力有多强,也不管你扩张企业规模、开辟商海疆土的雄心都多大,只要你不是一个外星人,都难逃这个神奇的数字-150。
这就是罗宾•邓巴提出的“150法则”。
英国人类学家罗宾•邓巴让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列出一张名单,写出自己交往的所有人的姓名,结果发现他们名单上的人数大约都在150名。还有没有更大的数字?在所有的灵长类动物中,包括猴子、黑猩猩、狒狒,发现人类交往的圈子已经是最大的了。因为只有我们人类的大脑容量才足够大,可以应付那么负责的社会模式、人际关系。
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。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,这就是著名的“邓巴数字”。
150法则主宰着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:
多年的战争经验使军事指挥家摸索到规律:能够有效实施战斗计划的队伍,不能超过200人;
宗教组织“胡特兄弟会”有着严格的组织制度:每当聚居人数发展到150人时,就分成两个,再各自发展。“把数量控制在150人以下,似乎是管理一个人群的最有效方法,”胡特兄弟会的领袖如是说。如果人数太多,成员相互之间就会变得很陌生。
Facebook网络社区用户的平均好友人数是120人。不同用户好友的人数差距很大,一些Facebook用户拥有的超过500位好友。但在个人好友名单中,人们经常联系的好友却非常少而且相对稳定。好友之间联系的越活跃、越亲密,这个群体的人数越少、越稳定。平均拥有120个好友的男性,一般只会与其中7位好友通过留言进行回应;女性用户则明显更善于交际,她们通常会给10位好友留言。
今天,150法则告诉我们:
150是一个“天花板”级的人脉极限。如果你正努力扩大人脉关系网、快速积累人脉资源,最好保持在150个亲朋好友左右。否则,是贪多嚼不烂!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:如果赢得了一个人的好感,就意味着赢得了150个人的好感;反之,如果得罪了一个人,也就意味着得罪了150 个人。
150是一个有机组织的数量极限。无论你是军队的组织者、教堂的召集者、创业的发起人、户外驴友小队的喊号人,还是企业组织的老板、管理者,如果指望大众与你怀有共同的信念和理想,就必须认识到跨越150、追求大规模的危险性。超过150这个数字似乎变化不大,但事情绝对会有些不对劲儿:人员沟通不当、阻隔陡然加深、管理难度增大,然后是效率底下、业绩欠佳……当规模不能控制在150人以下时,最好的办法还是分离出去,另立门户。
当然,假如你想成为网络群体的“社区红人”,成为“老鼠爱大米”、“单身享乐帮”或者是“跟高房价死抗”之类博客、微博的思想传播者,那就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互联网“人气”,保持群体人数在150人以下。
150,可是一个制造任何一个核弹级“病毒”事件的引爆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