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墨转移中的墨量及其测定--油墨转移方程(上)
第一节 油墨转移过程中的墨量及其测定 在建立油墨转入转移方程之前,有必要明确油墨转移过程中涉及到墨量的定义,并了解其测定的方法。一、 油墨转移率与油墨转移系数 印刷中的墨量总与印表表面或承印材料表面的面积有关。通常可用每m2面积上的油墨重量的g数,即g/m2来表示印刷中的墨量。也可用每m2面积上的油墨体系的ml数,即ml/m2来表示印刷中的墨量。通过计算,也可用墨层厚度(μm)来表示印刷中的墨量。 印刷前印版上的墨量叫印版墨量,用x表示;印刷后转移到纸张或其它承印材料表面上的墨量,叫转移墨量,用y表示。x、y的单位可用g/m2,也可用μm。 转移墨量y与印版墨量x之比,用百分率来表示,叫油墨转移率,记作f,即f=y/x×100% (4-1) 转移墨量y与印刷后印版上的剩余墨量x-y之比,叫油墨转移系数,记作e,即e=y/(x-y) (4-2) 转移墨量y与印版墨量x有关,即y为x的函数。因此,油墨转移率f、油墨转移系数e,也都是印版墨量x的函数。如果已知y、x间的解析关系(或者测得了x、y的1组数据),而以x为横坐标,分别以y、f、e为纵坐标,便可以做出(或拟合出)y-x、f-x、e-x曲线;它们分别叫油墨转移量曲线,油墨转移率曲线和油墨转移系数曲线,典型的曲线形状如图4-1所示。 下面着重对图4-1(a)中的油墨转移量曲线予以说明。设想承印材料的表面状况绝对平滑,在印刷过程中,当有一半的墨量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表面,而不管印版墨量x是多少,即y恒等于1/2x∶y=1/2x。这是一条理想的油墨转移曲线,该曲线过原点,f=1/2,α≈26°35′,如图4-1(a)中的曲线A。实际的油墨转移曲线总是偏离理想的油墨转移曲线的,若以承印材料的类型来划分,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。一类是金属箔、塑料膜等表面相当平滑、对油墨又不具明显的吸收性的承印材料,其y-x曲线如图4-1(a)中的B曲线。特点是,曲线上所有点的y/x(即f)都小于1/2,而当x较小时,f偏离1/2较大;x愈大,f愈靠近1/2。另一类是纸张等表面不如前者平滑,但对油墨具有明显的吸收性的承印材料,其y-x曲线如图4-1(a)中的C曲线。特点是,当x很小时,f小于1/2;当x较大时,在一个x值较宽的范围内,f都大于1/2,且x愈大,f愈接近1/2,曲线y-x大致呈"S"型。曲线B和曲线C都不是直线,在小墨量区段,都离直线y=1/2x较大,在大墨量区段,都逐渐靠拢直线y=1/2x。 以上对y-x曲线的讨论,还只限于y随x变化的某些规律,并没有涉及到除印版油墨量x之外的纸张、油墨的印刷适性、印刷压力、印刷速度等印刷条件,对于油墨转移y的影响。如果用解析式表示y、x间的关系,则必须引进若干参数,以反映上述各种因素对y的影响。如果用实验测定墨量x、y,则必须在实验条件中,包括影响y的上述各种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