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学与邓小平精神
管理学是实践的学问。一切管理智慧,皆应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,抽象的逻辑推理无济于事。要丰富和发展中国的管理思想,最主要的途径是研究中华文化培育出来的杰出管理者,同时借鉴外国管理学说的精华。以此而论,邓小平应当是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伟大管理者。
世所公认,邓小平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传奇领袖。数不尽的顶级政治家和学者将他列为20世纪政治领袖第一人。古往今来,衡量政治人物的最高标准是改善民生。以此标准衡量,说邓小平是古往今来的第一政治家,亦不为过。美国许多大学的经济学课堂上,教授喜欢问学生:你们知道谁对世界GDP贡献最大吗?答案当然是邓小平。我认识的蒙代尔和贝克尔就曾经问过我同样的问题。经济学者估算过:近20年来,邓小平发起的经济革命,直接和间接改善了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生活水平。
一个人如何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?单从管理学角度观察,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人生,令人心折之处,实不可胜数。有三项重大事实,值得所有管理学者认真研究。
其一,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,却忍辱负重,始终不改他乐观豁达、勇猛进取的心态。“不怨天,不尤人,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,是中国人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,邓小平完全做到了。他从不向外人提及自己曾经受过的委屈和亲人受过的磨难,心静如水,处之泰然。当朋友问及他如何度过最困难的日子,他的回答是“乐观主义”。纵观历史,似乎只有邓小平的老乡,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人物之一的苏东坡,可以与邓小平相提并论。才华盖世的苏东坡,一生颠沛流离,饱受磨难,是“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”,让他笑看风云,潇洒纵横。是什么精神力量让一个人能有如此巨大的自制力?是什么精神力量让一个人能够视灾难如浮云?不经历创伤剧痛,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管理者。然而,数之不尽的人不是被困难所征服,就是被挫折磨掉所有的锐气和灵气,终难成大器。管理者的精神培养,实乃一切管理学问最难措手之处。邓小平的传奇无疑是这方面最好的教材。
其二,邓小平一生最伟大的功绩,竟然是七十五岁之后完成的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皆破了世界历史的记录。即使是崇尚创新精神的美国,也很难找到七十五岁之后创业能取得如此成功的人。回首往事,邓小平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,并非一帆风顺,国内外的反对声音此伏彼起,但他对自己认准的目标,从来没有动摇过,而是“愈挫愈坚”。20年改革历程,邓小平高招迭出,气势磅礴,精彩纷呈,不断将中国改革开放推向高妙之境,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。披阅历史,我们知道,20年改革开放的无数神来之笔和惊人之举,几乎完全出于邓小平的“宸衷独断”。一个年逾古稀之人,怎能有如此大胆创新的思维?他那永不枯竭的创新思想源泉究竟来自何处?说是顾问谋士之功难以令人信服。古往今来,帝王领袖身边,哪个不是谋士如云,众说乱耳?今日的企业领袖,哪个身边不是顾问环绕、信息纷纭?伟大领袖的关键能力,是能够择善固执,选择正确的战略建议,且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。邓小平那出神入化的战略判断力是如何炼成的?至高无上的权威完全无法解释高超的战略判断力。管理学者最爱说的一句话是:优秀管理者首先要做正确的事。那就是说,管理者的第一能力是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。毫无疑问,邓小平是战略家的最高典范。若没有对世界大势、人类命运和演变历史的深刻把握,他怎可以那样自信?
其三,中华文化所标举的圣人或完人,乃是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并不朽。有人或以为,邓小平的立德、立功超越群伦,自不必论,然立言就稍逊一筹了。的确,终其一生,邓小平没有撰写什么高深莫测的鸿篇巨制,亦没有多少耀眼眩目的新奇术语。他自认自己的学问只有四个字“实事求是”。我们拜读《邓小平文选》,通篇都是平常语言,少有引经据典、旁征博引。任何稍微识字之人,基本都能读懂小平的著作。然而,小平著作开门见山、朴实无华、直探事物的本源,具有排山倒海、撼人心魄的巨大力量,让一切咬文嚼字、故弄玄虚的长篇大论,黯然失色。小平的思维和语言,不仅对所有政治领袖人物是巨大启发,而且从根本上对学者们的惯常思维发起挑战。家喻户晓的小平南巡讲话,说的是非常深刻的道理。历来经济学者和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著,多如天上的星,然而,似乎只有等到邓小平开口,那么玄妙深奥的理论,才能为芸芸众生完全明白,连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也知其道,用其妙。如果我们承认所谓“立言”,即一切学问的终极目标,是要教人们明白事物的规律和生活的本质,我们究竟要采取怎样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语言?如果管理者的基本任务,是要以成本最低的手段,与组织的全体成员,做最有效的沟通,那么,那些术语充斥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书籍,究竟有什么真正的用途?
世所公认,邓小平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传奇领袖。数不尽的顶级政治家和学者将他列为20世纪政治领袖第一人。古往今来,衡量政治人物的最高标准是改善民生。以此标准衡量,说邓小平是古往今来的第一政治家,亦不为过。美国许多大学的经济学课堂上,教授喜欢问学生:你们知道谁对世界GDP贡献最大吗?答案当然是邓小平。我认识的蒙代尔和贝克尔就曾经问过我同样的问题。经济学者估算过:近20年来,邓小平发起的经济革命,直接和间接改善了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生活水平。
一个人如何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?单从管理学角度观察,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人生,令人心折之处,实不可胜数。有三项重大事实,值得所有管理学者认真研究。
其一,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,却忍辱负重,始终不改他乐观豁达、勇猛进取的心态。“不怨天,不尤人,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,是中国人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,邓小平完全做到了。他从不向外人提及自己曾经受过的委屈和亲人受过的磨难,心静如水,处之泰然。当朋友问及他如何度过最困难的日子,他的回答是“乐观主义”。纵观历史,似乎只有邓小平的老乡,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人物之一的苏东坡,可以与邓小平相提并论。才华盖世的苏东坡,一生颠沛流离,饱受磨难,是“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”,让他笑看风云,潇洒纵横。是什么精神力量让一个人能有如此巨大的自制力?是什么精神力量让一个人能够视灾难如浮云?不经历创伤剧痛,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管理者。然而,数之不尽的人不是被困难所征服,就是被挫折磨掉所有的锐气和灵气,终难成大器。管理者的精神培养,实乃一切管理学问最难措手之处。邓小平的传奇无疑是这方面最好的教材。
其二,邓小平一生最伟大的功绩,竟然是七十五岁之后完成的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皆破了世界历史的记录。即使是崇尚创新精神的美国,也很难找到七十五岁之后创业能取得如此成功的人。回首往事,邓小平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,并非一帆风顺,国内外的反对声音此伏彼起,但他对自己认准的目标,从来没有动摇过,而是“愈挫愈坚”。20年改革历程,邓小平高招迭出,气势磅礴,精彩纷呈,不断将中国改革开放推向高妙之境,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。披阅历史,我们知道,20年改革开放的无数神来之笔和惊人之举,几乎完全出于邓小平的“宸衷独断”。一个年逾古稀之人,怎能有如此大胆创新的思维?他那永不枯竭的创新思想源泉究竟来自何处?说是顾问谋士之功难以令人信服。古往今来,帝王领袖身边,哪个不是谋士如云,众说乱耳?今日的企业领袖,哪个身边不是顾问环绕、信息纷纭?伟大领袖的关键能力,是能够择善固执,选择正确的战略建议,且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。邓小平那出神入化的战略判断力是如何炼成的?至高无上的权威完全无法解释高超的战略判断力。管理学者最爱说的一句话是:优秀管理者首先要做正确的事。那就是说,管理者的第一能力是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。毫无疑问,邓小平是战略家的最高典范。若没有对世界大势、人类命运和演变历史的深刻把握,他怎可以那样自信?
其三,中华文化所标举的圣人或完人,乃是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并不朽。有人或以为,邓小平的立德、立功超越群伦,自不必论,然立言就稍逊一筹了。的确,终其一生,邓小平没有撰写什么高深莫测的鸿篇巨制,亦没有多少耀眼眩目的新奇术语。他自认自己的学问只有四个字“实事求是”。我们拜读《邓小平文选》,通篇都是平常语言,少有引经据典、旁征博引。任何稍微识字之人,基本都能读懂小平的著作。然而,小平著作开门见山、朴实无华、直探事物的本源,具有排山倒海、撼人心魄的巨大力量,让一切咬文嚼字、故弄玄虚的长篇大论,黯然失色。小平的思维和语言,不仅对所有政治领袖人物是巨大启发,而且从根本上对学者们的惯常思维发起挑战。家喻户晓的小平南巡讲话,说的是非常深刻的道理。历来经济学者和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著,多如天上的星,然而,似乎只有等到邓小平开口,那么玄妙深奥的理论,才能为芸芸众生完全明白,连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也知其道,用其妙。如果我们承认所谓“立言”,即一切学问的终极目标,是要教人们明白事物的规律和生活的本质,我们究竟要采取怎样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语言?如果管理者的基本任务,是要以成本最低的手段,与组织的全体成员,做最有效的沟通,那么,那些术语充斥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书籍,究竟有什么真正的用途?